2009年7月22日 星期三

【WAT Glacier2009】也是一種鄉愁

前陣子上晚班的時候遇到一位客人,
緩慢謹慎的口音,在美國工作了三十幾年退休,
一個人四處旅行,隨意地走。

他說他台南人,念南一中,民國七十幾年的時候還在我的母校南女教過書,
他的弟弟一家人現在住在新店,怎麼聽都本來該是好有緣份的。
直到我們的話題回到了台灣,既然他是世界各地到處旅行的人,
我問他是不是常回台灣看一看呢,

他搖了搖頭,
說是這些年來在美國的生活讓他覺得台灣簡直像是猴子住的地方。
一瞬間我也忽然不知道該回些什麼。

我當然懂得他指的可能是哪些事情,
如果是去年此時的我可能會毫不遲疑地認同他的看法,
那是第一次出國生活,
真真實實地碰撞到完全不同文化跟歷史生養出來的社會與價值觀,
才體會到的震憾。
簡化地去做表面上的比較也許很容易得到簡化的結論,
但再經過一段生活的我明白到,"生活"包含著更多的層次跟面向。
更重要的是,為了體會到這些不同的世界的差異而出國去生活的我,
更要注意到,"美國"並不就是"全世界",
世界確實很大,確實有很多我們"理所當然"這樣想的事不是理所當然這樣,
而那些差異各自"正確"地存在各地。沒有所謂的評分表去分誰高誰低。

我感到惆悵的一方面也是在我的認定裡對方並沒有參與這幾十年來台灣的改變,
在這樣的立場下了定論,難道不是否定了所有在這塊土地上努力著(過)的人?
他當然可以就習慣了在第二故鄉的生活,
但我想像不出來有一天我可以用這麼刻薄的詞彙來形容我的故鄉。
曾經問過儒修老師,怎麼沒有考慮過在美國工作?
在美國念了碩士、博士,還一路拿獎學金的資歷,對他來說一定不是難事。
儒修老師說那確實也不是做不到,
但當他考慮到在美國教書也永遠只能背著一個平衡種族的角色受雇,
何不回台灣自由自在又擁有尊嚴地研究他的電影。
我想這簡單的幾句話裡有深刻的意義。


客人還說了,這些年來到美國來留學、遊學的學生多得不得了,
想到他們那個年代要來到美國,再回不回的去台灣都不知道的時代,
凡事除了咬著牙苦撐,哪有什麼爸媽的飯票跟一大堆資源…
我明白他並看不起現在的"在美華人",但也不能不承認時代真的已經很不同了。
一直沒能問到他當年這樣辛苦也要到美國的初衷,
但是他所提及的三十幾年每天只在研究室裡早出晚歸忍氣吐聲的生活,
一晃眼人生已過大半了,
而他孤獨地一個人在各個天涯海角自己坐一張桌子跟自己旅行,
唯一擁有的家人們都在"猴子住"的台灣生活……


不明究理的違和感讓我詞窮,
只好微扯著嘴角祝福他旅途愉快。
再一次重新瀏覽起所有說過想出國或是用各式各樣的方式生存在異地的朋友。
還有所有在小小的島上認真且努力找出各種意義生活著的許多他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