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2日 星期三

【生活】[why]我們的世界-續

*此篇是針對【生活】[why]我們的世界的繼續討論。

回應讀者所提出的以下意見:
雖然我很認同你的反思,但是是否去思考如何改善會更有意義?好像在現況下比較好的選擇就是看國外的新聞,透過外文去瞭解世界上更多的事,是說台灣的媒體已經無法從自身改善起,或是已無法相信民眾自身求知的能力?也就是說究竟是客觀環境的不足或是人文素質的缺乏(或是兩者都有)?雖然我有這些質疑,仍然相當感謝你提供了一個有趣的訊息,也激發我的反思^^


關於這個問題,
我認為客觀環境跟人文素質當然都是原因;
話又說回來,重大的社會問題難道不都是兼具以上兩者而形成。

回到原本討論的問題上,每次討論到台灣新聞的亂象,
媒體最愛說的回應就是:
那還不是你們民眾愛看,我們也是必須有營收,
    收視率就是這樣反映出來的,怎麼能把責任都算在我們頭上呢?
    民眾本來就愛看這些啊。



讓我來分幾個觀點來思考這段話。

1.收視率?
   收視率這個被所有媒體視為一切的神奇數字,
   在台灣到底是被怎麼樣的單位、怎麼樣的算出來的呢?
   我們不在這裡討論這個可以變成好幾篇論文的題目(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找),
   但舉個例子好了,我以前在新聞台打工時,
   組長就說過,他們有個深夜時段的收視率,換成收看人數有個10幾萬人,
   厲害的是,那個時段根本就沒有節目,轉開電視只有雜訊呢!
   做學問的人最重視資料來源的正確性,
   我們以前當學生的時候也怕背錯書,
   可惜廣告商想不到更可靠的投資參考,
   這個不知道準不準的收視率就被拿來代表全台灣收視戶的意見,
   這樣真的保險嗎?
   *但本篇真的沒有要繼續討論收視率的意思。

2.民眾「本來」就愛看這些?
   要討論這個問題的話,我們可能要先釐清哪一種「本來」。
   比方說,貓生下就會挖一個洞把大便埋起來,但人不會,的這種本來;
   或是說,我們從小被教導,要聽老師說的話,不要隨便舉手問問題質疑老師跟課本,
   長大後出國發現外國老師最愛舉手問問題的學生,
   這種是不同人種的「本來如此」,還是「天生本來」呢?
   我想這應該是教育造成的不同。

3.喜歡什麼給什麼?
   我們不必是為人父母,也大概都能想像,
   小孩愛吃糖、愛吃炸雞,照這個邏輯,我們也應該都給小孩吃很多糖很多炸雞,
   因為他們就喜歡啊,他們才開心啊!
   為什麼大部份的父母卻不會這樣做呢,
   因為父母跟小孩的關係之間會帶有責任,
   他知道這種喜歡不見的對小孩好,所以他們會限制他。
   這些都是教育的一部份。

   我的看法是,在義務教育之前,人民可以從學校單位得到知識,
   但出了學校之後,就不是每個國民都還能天天上課、進修去得到資訊,
   那麼媒體、新聞就會開始扮演傳播資訊跟提供教育的重要平台,
   這當然也應該算得上是一種責任。

最近在英國又有一個很適合比較的新聞例子,
是英國家庭在法國旅遊時被槍殺的重大新聞,
在各大報都幾乎是頭條,但是沒有任何報紙放上驚聳的血淋淋照片,
頂多就是遠遠的拍上那台車子,
如果是同樣一則新聞在台灣會怎樣,
就是水果日報封面一張被害家庭頭破血流的照片,
裡面還會有漫畫告訴大家他們是什麼姿勢倒在車子裡,
(再來就是名嘴會開始報導他們家每個人的一輩子、外加所有房產在哪裡,
 可能占卜節目都會論起他家是不是風水有問題)

民眾真的需要被害人們是怎麼樣倒臥在車上身亡的嗎?
你問民眾是不是真的想知道,也許吧,但其實真的是可有可無,
但對於身還的被害者來說呢?  她還有她的人生要過,
誰希望自己家的事被全世界當八卦講來講去啊。

「思考如何改善會更有意義。」
 
歐美國家是天生下來就很特別厲害嗎?
我相信他們一樣要走過漫長的歷史跟進步,
如何改善?  這個問題根本不需要只是針對新聞媒體亂象,
對於所有的問題,台灣不是經常在討論嗎?
「教育」、「爭取」這些朗朗上口的事,大家都知道,
成不成功的差別是在落實吧。

你喜歡一間餐廳,覺得他服務好、東西好吃老闆又正派的時候,
你怎麼支持他?  你會讚美他們、跟朋友分享,常常去消費,
只要對方能夠努力維持水準,得到大家的認同,就能繼續發展下去;
反過來說,你發現一間餐廳很爛、環境很髒、東西難吃,服務很差,
你就客訴他、告訴大家這個餐廳爛在哪裡,
如果大部份的人都認同你的想法,大家都不去吃,
要嘛這間店就是最後會倒,要嘛就是他會改善。不是嗎?

嫌的人這麼多,可能都還算是好事,
至少不是大家無感,或是根本就放棄了。
但是最怕的就是所有人都只是嘴巴上嫌,行為上卻採取放棄,
那才是真正對整個問題最沒意義的部份。

你只思考如何改善,而沒有要想辦法去改善,那才是沒有意義的。

我認為國外發展的更快、更徹底的原因,
與他們真的能徹底去行動,也是密不可分的;
法國舉世聞名的每週35工時,就是他們自己爭取來的,
在台灣啊,大家都只敢出一張嘴抱怨,真的要罷工又都沒人敢參加了,
用行動支持老聞的壓榨;
但是,在這裡的人卻明白,
今天你不為別人(或自己)的權利發聲,
以後你自己出事也沒有人會幫你。
今天你不為改善一件事付出行動,
這個社會會繼續花上更多的時間跟成本等待改變。


如果覺得一個記者、一個媒體、一則新聞處理的好,
請支持他、鼓勵他,讓他們覺得這些努力不是白費;
反之如果覺得很爛,也不用吝嗇批評他,
讓對方知道不是這樣瞎搞也沒關係;
教育自己、跟身邊的人討論這些新聞、也可以教育自己的下一代,
如何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判斷事情,
而不只接受我們的新聞提供的內容;
有太多事可以去做去改善了。

很意外我所謂「學好英文看外國新聞」被解讀成不同的樣貌。
也許就簡單地感謝大家很認真看我的文章吧。
我在國外時確實是外國媒介的接觸比較頻繁,
對於在台灣的朋友,也許可以考慮在日常的新聞接觸中,
多加一些國外媒體的補充,
或是在同樣的新聞中,試著看看不同媒體報導的角度跟內容深度,
應該還是能夠發現很有意思的部份。



沒有留言: